新闻公告

News

首页 · 新闻公告 · 北邮要闻 · 正文

周炯槃先生生平

发布时间 : 2011-12-07 18:35 出处 : 校务办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信息论研究的奠基人、通信理论的学术泰斗、通信网络理论的开拓者、德高望重广受爱戴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周炯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2月6日8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周炯槃,1921年1月5日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崧厦镇。1939年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学习,以全优的成绩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时值新中国诞生前夕,强烈的爱国之心促使周炯槃先生毅然决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经香港回到祖国。由此,开始了长达60余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生涯,为新中国的通信与信息事业展开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信息论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是我国通信理论、信息论、通信网理论众望所归的带头人。

周炯槃先生于1949年至1952年先后担任上海新安电机厂和天津新安电机厂的总工程师和厂长,兼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电信系教授。1952年起专任天津大学电信系教授。1954年,根据国家政务院的命令和原邮电部的安排,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学院的筹建工作,是学院创办人之一。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北京邮电学院教授、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1959年成为我国第一批研究生导师、任第三、四届北京邮电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1958年,周炯槃先生率领一批中青年教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机和接收机,建成我国第一座教学电视台,填补了我国电视技术的空白,得到朱德委员长的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在指导创建我国第一座教学电视台的同时,周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在北京邮电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广播电视专业,发表了高水平的“电视信号极限信息量”等学术论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电视学》教材,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广播电视专业的中青年骨干,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广播电视领域的中坚。

20世纪60年代初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展,周炯槃先生又率领一支中青年教师创办了具有理工结合特色的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物理本科专业和信息论研究生专业,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高水平的信息论专业研究生。1962至1965年期间,他在我国第一个开始指导研究生展开“噪声通信”的研究,由此独立导出了“伪噪声编码通信”(也称为“伪随机编码通信”)的理论,成为后来码分多址(CDMA)通信的早期理论原型。

1964年,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6401数字通信工程”研究中,周炯槃先生第一个在我国将卷积编码理论应用于数字信道的纠错检错实验系统中,获得了优异的成果。后来,试验样机转到原邮电部507厂生产,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及以后卫星的通信与监测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70年代,周炯槃先生指导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107”和“207”散射通信系统的研制工作,在我国第一个将伪随机码理论应用于抗衰落技术。该成果得到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使用,获得了1978年北京市科技大会奖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适应我国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周炯槃先生创办了北京邮电学院科研所,在此基础上又创办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信息工程专业和信息工程系,建成了培养通信与电子学科高级人才的“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984年周炯槃先生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个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毕业生。

在这一期间,周炯槃先生参加并指导了原邮电部重点科研项目“单路报纸传输编码压缩系统”的研究,成功地改进了信源编码理论的哈夫曼编码与算术编码方法,应用于报纸传真编码压缩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项成果应用到北京至乌鲁木齐的卫星报纸传真传输,第一次使新疆人民能够及时地看到北京出版的人民日报。在这项成果基础上,又进一步完成了卫星一点对多点的报纸传真网络实验,获得了十分满意的传输质量。这一项目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原邮电部199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原邮电部“七五”期间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

同期,周炯槃先生还指导完成了原国家科委项目《信息科学与新型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与政策》,获得原邮电部198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软科学研究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周炯槃先生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科研与教学的互相促进,重视从科学研究的成果中提炼教材。1983年出版的研究生教材《信息理论基础》一书,就是他二十多年来从事信息与通信理论研究的结晶。1986年该书被评为全国邮电院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88年又被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20世纪90年代,周炯槃先生在通信网理论和移动通信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他把这些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1996年编著的《信源编码原理》一书,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1997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通信网理论基础》,获得原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进入二十一世纪,周炯槃先生虽然寿登耄耋,仍然青春焕发,勤勉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一方面坚持亲自为学生授课,亲自审阅学生的博士论文,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深受师生欢迎;同时作为课题负责人高质量地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高速信息网中关键基础问题”在内的多项国家和部级项目;还经常坚持国际学术交流,担任国际会议主席并做大会主题演讲。

周炯槃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1984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组织上实现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夙愿。

由于周炯槃先生的重大学术贡献、崇高的学术风范和高尚品德情操,他不仅在北京邮电大学受到广大师生的敬仰,而且在全国信息通信学术界也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历任北京市政协第二至第六届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电子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和第二届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评议组第一、第二和第三届成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通信学报主编、IEEE高级会员。1988 年9 月,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1988 年4 月,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89 年11 月,获得国家教委授予的国家级“全国高校成果优秀奖”;1991 年被评为原邮电部全国劳动模范。1995 年7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炯槃院士六十多年如一日,为振兴我国信息通信事业,为加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培养信息通信领域高水平的建设人才,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探究真知,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精益求精,永不懈怠,永不满足,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典范。他以众多“第一”的辉煌业绩,成为我国信息与通信理论领域众望所归的泰斗和宗师。

周炯槃先生一生高风亮节,淡泊名利,把毕生的精力用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事业上。他在学校第一个将自己获得的教育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奖金全部捐献设立“信息工程特别奖学金”,以此鼓励学生好学上进,脱颖而出。在病重期间,周炯槃先生留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存款捐献出来作为学校的教育基金。周炯槃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他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周炯槃先生谦虚谨慎,宽厚仁爱,笃志力行,为人师表,桃李天下,是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他的首创精神和学业伟绩连同他的赫赫英名,在我国信息通信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心中,构筑了一座永远矗立的精神丰碑。

周炯槃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周炯槃先生的逝世,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巨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周炯槃先生,深切缅怀周炯槃先生。

周炯槃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