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News

首页 · 新闻公告 · 北邮要闻 · 正文

北京邮电大学成功举办第七届移动与通信技术领域国际大学校长论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2015(IFUP-ICT’15)

发布时间 : 2015-10-20 00:18 出处 :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2015年10月18日,由我校举办的第七届国际大学校长论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2015(IFUP-ICT’15),在北邮科技大厦拉开了帷幕。这是北京邮电大学60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13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高等院校的30位校长以及6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由我校任晓敏副校长主持。首先由本次论坛主席、北京邮电大学乔建永校长为论坛致辞。乔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北京邮电大学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方面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近两年我校正在积极组织改革试点和经验推广工作,并非常愿意与在座的各位校长一起交流,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在信息化时代获得新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国际电信联盟赵厚麟秘书长也通过视频为论坛致辞。

上午,英国玛丽女王大学西蒙·盖斯卡尔(Simon Gaskell)校长、高雄第一科技大学陈振远校长、南太平洋大学钱德拉(Rajesh Chandra)校长、北京交通大学宁滨校长、法国布列塔尼电信学院保罗·弗里德尔(Paul Friedel)校长、电子科技大学杨晓波副校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克里斯丁·伊斯特伯格 (Kristin Esterberg)校长、重庆邮电大学李银国校长,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教授主持。

在下午的分论坛议题讨论环节中,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国际处伸夫中岛(Nobuo Nakajima)主任、古巴设计院大学赛尔吉欧·路易斯·班纳(Sergio Luis Pe ñ a)校长、南京邮电大学杨震校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来斌校长、法国高等企业信息学院梅娜德·斯达买(Ménad Sidahmed)校长和燕山大学刘宏民校长,分别针对MOOC教育的利弊与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革新和移动互联时代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三个议题进行了引导发言。英国玛丽女王大学校长西蒙·盖斯卡尔和法国国立布列塔尼高等学院校长保罗·弗里德尔共同主持。

论坛于10月18日下午圆满闭幕。在闭幕式暨会旗交接仪式上,北京邮电大学党委王亚杰书记代表论坛组委会将旗帜交接给论坛的下届主办方代表北京交通大学宁滨校长。

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我校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附:乔建永校长讲话

移动互联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第七届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的讲话

乔建永

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在北京邮电大学6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第七届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国际大学校长论坛在这里开幕了。我首先代表北邮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校长为本次论坛的如期召开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移动互联时代的高等教育”,我们将在为期一天的论坛上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研讨。我个人理解,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高等教育正在迎来第二次革命

大家知道,从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创办至今,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927年的历史。高等教育的第一次革命始于17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由传统的“面对面的学徒制教育”转向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工业革命催生了标准化、模式化、流程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增加了对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由于费时长、成本高等原因,“面对面的学徒制教育”方式难以适应工业经济的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复制了工业经济产品的生产流程,演变成规模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一方面,信息技术将知识的传播媒介数字化,互联网对人和物链接产生的聚合效应,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突破了物理空间的束缚;另一方面,依托“去中心化”的技术结构产生的互联网精神,以“开放、平等、协作、共享”为主要特征,将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更快更有效的落实。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教学方法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孕育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移动互联网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这种改变甚至已经涉及到教师、学生、知识、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它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可以说高等教育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这场变革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重心的转变。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图书馆和书本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知识的海洋。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比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更便捷、更及时,甚至更有效。在这里,知识多少变得不那么重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才更重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知识多少的差异,而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差异。教育的重心已经从以往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上来,承担起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任务。

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互联网时代,师生更多地是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是共同学习、相互启发的伙伴。教师的经验、阅历和社会成熟性可以是学生的向导,而学生的敏锐、无羁和创新精神将成为教师学习的动力。教师将从传播者转变为对话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激励者,从表演者转变为导演,这就需要我们重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

三是课程体系的变化。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传统学科在迅速分化的同时,也在不断交叉、重叠、综合,新的学科和知识不断涌现。科学发现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更是大大加快。我们需要从以学科为依据的课程建设模式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建设思路,师生共建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到课程评价标准,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

四是学习方式的改变。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资源极大丰富,并具有随时随地可获得性,为学习者降低了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成本。最近几年出现的视频公开课、慕课,吸引了大量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这使得学习者获取优质教学资源,满足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变为可能。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核心、以创新为目的的网络自主学习正在变得更为重要。

五是知识体系的重构。为了应对网络时代时间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和知识碎片化的趋势,应运而生了微课、微信、微博、微学分等各种新事物,这些新生事物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规律,适应了学习碎片化的需求。但是,必须看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完整的、系统的、有序的,不能是零散的、片段的和混乱的,因此,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庞大的、杂乱的信息根据个人的兴趣与需要进行整理和分类,形成清晰的结构化体系,即重构学习者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三、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等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移动互联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必然要经历从冲突、博弈到融合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正面临一系列必须应对的挑战:

一是数字媒介素养问题。数字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对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更是一种现代信息化思维方式的构建。这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教育背景、年龄层次、固有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还缺乏这种素养。

二是对教学的激励机制。中外高等院校均存在重学术轻教学的问题。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学工作,将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和专业化,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高等学校应该在经费投入、薪酬管理、评价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客观要求,促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来,探索线上与线下融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开放与特色并重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三是新型理念与方法的冲击。当代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属于网络世界的“原著民”。互联网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如何将碎片化、眼球化的学习方式与系统性的学习方式结合?如何在信息知识冗余时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如何在知识传授中更加注重思维的训练?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如何看待基础研究工作中的“烧冷灶”?等等,这些都是移动互联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各位校长,各位来宾、老师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信息革命、全球化等为关键词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北京邮电大学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方面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近两年我们提出“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手段的改革,来“撬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全面改革”的工作思路,目前,正在积极组织改革试点和经验推广工作。我们非常愿意与在座的各位校长一起交流,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在信息化时代获得新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最后,预祝本届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在北邮开心、快乐!谢谢大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