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概况

About BUPT

首页 · 北邮概况 · 校长演讲 · 正文

“高新课程”建设与“四个融合”

发布时间 : 2019-12-31 17:46 出处 :

——2019年12月31日在“高新课程”建设总结会上的讲话

乔建永 校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19年“高新课程”成果总结会。观看了建设成果宣传片,教师代表为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发言,卫东处长就学校出台的 “高新课程”建设规划做了详细的宣讲,15门课程通过验收,成为标杆课程。这标志着北邮“高新课程”建设从起步探索阶段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今天标杆课程建设的老师、各位院长、书记和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都来了,大规模的建设更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究竟靠什么力量来长期坚持干下去,完成500门“高新课程”的建设任务?我们必须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大家必须在以下八个方面形成高度共识:

一、要准确把握我们建设“高新课程”的时代背景

以信息革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席卷全球,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家知道,高等教育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高等教育的第一次革命,形成了延续到今天的专业化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国内外许多专家判断,信息技术的冲击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孕育了高等教育的第二次革命。这样一场革命带给我们的最直接的挑战是课程革命,它是构成这场宏大战役的基本单元。这是我们今天抓好教学改革,启动500门高新课程建设,必须认清的基本时代背景。

二、要科学把握“金课”和“水课”的定义

打造“金课”,淘汰“水课”,这是教育部面向全国高等教育提出的课程建设任务,目的是全面提升课程质量。究竟如何判定“金课”和“水课”?这是我们作为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有人说,所谓金课,就是同学欢迎、社会欢迎、有用的课程。这个回答没有错,但只说对了一部分,不完整!教育说起来很复杂,仔细想一想也很简单,就是要解决好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短期需求决定供给,凯恩斯主义成立;而中长期供给决定需求,萨伊定律成立。这是经济学中的观点,但这一思考问题的模型可以引导我们思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单纯从模型论的角度看,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抽象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其实教学内容的问题也有一个短期和长期判定问题。短期是社会和科技存在决定教学内容,长期是社会和科技进步决定教学内容,这二者必须有机统一起来。这个认识是我们判别“金课”与“水课”,提出建设500门“高新课程”的思想基础。高在原理、新在应用,就是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与存在两个方面来科学设计课程内容。

三、要充分调动教师建设“高新课程”的积极性

教师是“课改”的根本动力,这个认识是“高新课程”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经常把我们的上级单位称为 “组织上”,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精确的称呼!其实,在“高新课程”建设过程中,领导单位都是组织者,学校、教务处、学院、系所中心都是组织者,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师,教师的创造力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力。“高新课程”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什么内容应该讲?怎么讲?只有老师自己最清楚!创造力是逼不出来的,是涵养出来的。“高新课程”建设要大讲特讲涵养,把老师的创造力涵养出来,我们这些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所要做的就一件事,把事情组织好!组织好整体规划、激励机制的实施、服务工作的持续跟进。

四、要充分挖掘“高新课程”建设中教学相长的动力

“高新课程”建设过程中老师肯定要付出更多的工作量,这一点要充分肯定,要用文件和制度把它确定下来。但“高新课程”建设过程绝对不是老师 “吃亏”的过程!教学相长,老师和同学都会在高新教学中获得新知识,取得新进步。要防止单纯为了拿工作量而开设“假高新课程”的消极行为。如何防止这种消极行为,关键要选对老师,要选那些在科教融合、理工融合中有见解、有热情的老师带头建设“高新课程”。有人问:如果有能耐的老师不愿意干咋办?我的回答是不可能!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热量总要从高温区向低温区流动!知识和智慧就是热量,传播这种热量是人的内生动力,我们只要规划好、激励好、服务好,就没有其他问题。

五、要坚持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模式

“高新课程”建设会推动专业转型、升级、换代,但绝不能搞泛专业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就阐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他指出了分工有三方面好处:提高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判断力;节约工作环节之间的转换时间;增加了发明新工具的可能性。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它促进了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使得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进一步细化分工……如此反复,就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整个过程。毫无疑问,大学的专业化发展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第一次高等教育革命的划时代成果。由于上述经济发展规律没有改变,因此,大学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也不会改变!

六、要大力推动“三个贯通”和“四个融合”

大家知道,这一轮教学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同步推进。这就给改革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对教师提出了革命性的新要求。因此,我们提出“高新课程”、智慧教室、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三个贯通”的建设计划。配合500门 “高新课程”,建设100间智慧教室,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重构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模式、促进高效学习、引领教学创新”为目标,快速引进ICT最新技术,采用技术与教师结合、技术与内容融合、试点与推广结合的方法,推动智慧教学方法的实践。我们决定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推出教师教学能力考评认证制度,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支持“高新课程”建设。最近,北邮的这一教改方案被列为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重大研究项目。我们明确提出“思、产、科、创”与教育教学“四个融合”的教改方向。就是说,我们要以思想建设为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突破为驱动,以双创教育为抓手,全面推动北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转型、升级、换代。

七、要通过竞争推动“高新课程”的建设

我们必须鼓励老师通过竞争创造“高新课程”,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以往有一系列鼓励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政策措施,这是我们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采取的经常性方法。实践证明,合作能集聚力量、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性,并能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献精神。精诚合作会使我们分享到成功的愉悦,互助互惠能让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必须看到,推动“高新课程”建设就要打破原来的惰性思维,陈旧观念,以及一些小群体长期形成的利益结构,这是一种“涉及自身利益”的革新,没有竞争机制这种革新就没有动力!新课与老课的竞争,专业之间的竞争,课程之间的竞争,甚至是教师个人利益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恰恰是创新活动的不竭动力。当然,我说的竞争,是我们大家为了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共同目标,按同一标准和规则与同事展开的竞赛,目的是: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创新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八、要依靠制度保证“高新课程”建设持续推进

制度比号召更重要。我们说教师是“课改”的根本动力,我们这些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全是组织者。我们可以通过动员,用号召的方式把“高新课程”建设推动起来,但不是长期有效的组织方式。我们必须善于用整体规划、激励机制、服务规范等制度,把我们的组织措施固化成持续产生作用的体制机制。学校已经出台了“高新课程”建设的目标、标准、方案和激励措施,各学院要尽快拿出自己的建设计划。全校500门,你们学院计划建多少门?按体量、按学科计算,你们是为学校做贡献了?还是在坐吃北邮的红利?希望大家回去好好讨论。

同志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力推动“高新课程”建设,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需要我们拥有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更坚实的行动自觉,更需要我们凝心聚力,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直面第二次高等教育革命的挑战。北邮当前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蓝图已经绘就:一个根本(立德树人);两大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改革);三个贯通(“高新课程”、智慧教室、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四个融合(思、产、科、创)。这就是北邮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二三四歌”,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同德,唱出北邮教育教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最强音。

同志们,明天就是2020年,时间真的太快了。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顺心!

谢谢大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