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第四届未来语言学习国际会议暨全球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国际会议在北京顺利闭幕。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苏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以“智绘未来语言教育”为主题,吸引了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位专家学者与高校师生参会。
苏森在致辞中指出,语言是人类文明对话的桥梁,本次国际会议面向智能时代凝聚共识,将有效助力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的双向赋能,推动语言教育的智能化和国际化发展。

中国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马来西亚精英大学Siew Ming Thang教授分别代表亚太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APSCE)和环太平洋地区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协会(PacCALL)致辞。两位专家高度评价了北京邮电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WorldCALL主席、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Ana María Gimeno教授,PacCALL副主席、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PacCALL副主席、日本京都产业大学Peter Gobel教授,复旦大学郑咏滟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

在特色论坛和主编论坛中,上海财经大学赵珂教授团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龙翔教授与温韫博士,中国台湾师范大学篮玉如教授,复旦大学郑咏滟教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外语学习、教育场景中技术赋能教学方式变革、国际知名期刊审稿等作报告。

会议设立了11场平行分论坛,来自全球各地的150余位学者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语言教育变革展开了深度对话,系统探讨技术赋能语言教育生态转型的创新路径与发展边界。
学校将继续深化智能科技与语言教育的融合创新,为推动数字教育的集成化、智能化与国际化贡献力量。
